合作共享

联系方式

地 址:江苏省南通市启秀路19号 电 话:0086-513-85051800 传 真:0086-513-85511585 邮 箱:

标靶药物是如何诞生的?让癌症治疗露出曙光的那些科学家们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8-08  浏览次数:756


标靶药物是如何诞生的?让癌症治疗露出曙光的那些科学家们

2018/07/30|


·作者/李纪洁、罗鸿、泛科学编辑部


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献到秘鲁印加帝国的古木乃伊体内,都可见到人类饱受癌症侵扰的证据。而在医疗昌明的现代,癌症仍然高居国人十大死因的首位。人类与癌症缠斗了数千年,难道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终结这长年来的恶梦吗?

在明星标靶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于 2001 年出现之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包含了手术、放射线治疗和化学治疗。但这些疗法皆无法针对癌细胞进行治疗,也都有相对严重的副作用。今年(2018)的唐奖生技医药奖颁给三位美国知名的科学家:东尼杭特(Tony Hunter)、布莱恩德鲁克尔(Brian J. Druker)、约翰曼德森(John Mendelsohn),他们的研究开启了针对癌细胞进行癌症「标靶治疗」的新纪元。

宛如对癌症专用神奇子弹的标靶药物到底机制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开启标靶药物研发滥觞的「酪胺酸磷酸化机制」

能成为第一个知道(科学新发现)的人,真的是非常好的感受。──东尼杭特博士,2017 访谈

故事从头说起,在 1980 年代东尼杭特博士进行生化研究时,科学界仅知两种胺基酸:苏胺酸(Threonine)与丝胺酸Serine)有磷酸化(Phosphorylation)的现象。磷酸化意指「在分子上加上磷酸根(PO32-)」,这个作用在生物化学中有很重大的效用,可能会造成截然不同的讯息传递(signaling),甚或大幅影响原有蛋白质的功能。而杭特博士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研究会引发癌症的多瘤性病毒(polymavirus)的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时,误打误撞发现其作用是磷酸化第三种胺基酸酪胺酸tyrosine);在后续的实验中,更进一步证实了多瘤性病毒与劳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致癌的转化蛋白都是酪胺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TK),这个发现暗示了失控的酪胺酸磷酸化机制是癌症起源的关键,更进一步成为现今标靶药物研发的滥觞。


为什么这样一个蛋白质的化学变化会有如此剧烈的影响?我们要回过头来从细胞内的沟通谈起,当细胞接收到外来生长讯号,此讯号会一个蛋白质传一个蛋白质地将讯号送到细胞核中,对 DNA 进行调控,影响生长、分化、代谢等重要的生理行为,这样的沟通即是细胞内的「讯息传递」机制。把讯息传递想象成一场接力赛,在这场接力赛中,每位跑者都是不同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接力传讯的结果,最终会引发细胞重要的各种生理行为。

生物体中有非常多种酪胺酸激酶,它们在讯息传递的接力赛中主要扮演最前头的跑者,会改变下游蛋白质的结构(替蛋白质中的酪胺酸加上磷酸根),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代谢、细胞凋亡等等重要的生理行为。依照作用的位置,酪胺酸激酶可分成两类:在细胞膜上的受体酪胺酸激酶(receptor TK)及细胞质内的酪胺酸激酶。而若是细胞不正常大量表现酪胺酸激酶或蛋白磷酸酶(tyrosine phosphatase,功能跟激酶相反)失去功能时,便可能导致细胞的不正常增生,甚至产生肿瘤。

知道了发病机制,只要找到方法抑制发生异常的酪胺酸激酶,或许就得以控制癌症──这就是 TK 标靶药物研发的核心概念。

明星标靶药物的诞生:伊马替尼


德鲁克尔博士的贡献,则在于承袭前述基础研究的成果,研发出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酪胺酸激脢抑制剂(TKI)标靶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

1845 已经有纪录描述这种疾病,但直到 1985 年才有研究指出,致病的主要成因为患者的骨髓造血细胞中出现染色体易位(chromosome translocation),后续的研究发现患者因此会制造 ABL/BCR 基因嵌合蛋白。未发生易位前的 ABL 蛋白就是一种酪胺酸激酶,在白血球产生的机制中就像个开关,会视需求打开或关起──而当这个开关卡住无法关闭,就会导致白血球无限制的增生──也就是白血病。

BCR-ABL 融合蛋白因缺少调节区域,会不停的与 ATP 结合并将磷酸加到下游分子上,导致细胞不正常增生。为了抑制此现象,经过专一性筛选的小分子药物可以竞争 ATP 结合的位置,因此下游分子不被磷酸化及活化。

因此,理论上如果用小零件卡住这个开关,就可以阻止白血球异常增生──也就是针对此酪胺酸激酶接合 ATP 的位置,设计出小分子占领其位置让它无法工作(无误),从而抑制白血球过度产生的讯息传递链,就可以控制白血病啦!但是,事情当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这个分子必须要能够通过临床测试,不会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引发太多副作用才行。

在德鲁克尔博士开始实验的那几年,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预后的情况一般而言相当糟糕:约有 25-50% 确诊的患者会在一年内死亡,临床现场的经验促发他不畏重重关卡,决心找到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个历经重重测试、与两个制药公司的临床试验才得以诞生的药品,就是第一代标靶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商品名「基利克」(Gleevec?)。这个药物的诞生,使今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率,与常人并无太大的差异。

将抗体应用于治疗癌症:西妥昔单抗

前面有提及,酪胺酸激酶主要可分成两种,在细胞膜上的受体及细胞质内运作的酵素。伊马替尼就是用以阻断细胞质内酪胺酸激酶运作的小分子;而接下来的故事,则是使用抗体(antibody)来阻断细胞膜上的受体酪胺酸激酶的作用,也就是另一位唐奖得奖人约翰曼德森的贡献。

1950 年代,科学家就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EGF)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及发育。表皮生长因子事实上不会进入细胞内,会经由细胞膜上的受体(EGF Receptor, EGFR)来产生作用,EGFR 也是种酪胺酸激酶,藉由磷酸化下游分子传递讯息。就如前面的故事,当酪胺酸激酶出了错──在这个例子中,当细胞表面有了太多的 EGFR 或其发生突变──便可能引发细胞的大量增生而形成癌症。

细胞表面的受体(Receptor),有点像细胞膜上专门接收特定分子讯息的小信箱,在 EGFR 的例子中,当它收到了表皮生长因子的信息,就会进行磷酸化启动细胞生长发育的讯息传递;但当细胞表面的小信箱多得不正常,细胞也会不正常成长──也就是癌细胞的起源。如果想阻止癌症,该如何处理这么多 EGFR 小信箱?一个让信箱失效的好办法:拿长得很像的垃圾信件塞爆它。

这时正是免疫科学中,能够辨识细胞表面特殊分子的抗体出场的时机了,在 1980 年代初期,免疫科学并不曾被视为癌症的潜在疗法。约翰曼德森博士与同事成功找出能够与变异的 EGFR 结合并且抑制其功能的抗体: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商品名「尔必得舒Erbitux?)。同样历经层层测试的西妥昔单抗最终在 2004 年上市,而后成为大肠癌、头颈癌(范围涵盖颜面、鼻咽腔、口腔、咽喉、颈部)等癌症的重要标靶药物;后续有更多研发跟进使用抗体作为标靶药物,来抑制受体酪胺酸激酶的活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接收讯号分子(EGF)后会二聚化(dimerization),使受体细胞内侧的活化酪胺酸激酶区域(domain)磷酸化自己,接着活化一连串下游分子。约翰曼德森博士研发出的抗体可以与讯号分子竞争受体结合位,所以受体不会活化;亦或促使细胞回收受体及启动免疫反应使细胞死亡。


破解复杂生命谜团的漫长接力赛还未结束


正如细胞中的讯息传递,是经历多种化学物质环环相连的复杂接力赛;人类要治疗并解密癌症的致病机转更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是众多的科学家投入了他们的光阴岁月,才得以逐渐拨云见日、去破解复杂生命故事中的每个环节。1980 年代杭特博士发现酪胺酸磷酸化机制、辨识致癌基因的基础研究是标靶治疗得以蓬勃发展的基石;而接着 2001 年德鲁克尔博士推动的第一支 TKI 标靶药物伊马替尼上市,和 2004 年曼德森博士研发的第一个 EGFR 抗体标靶药物西妥昔单抗上市,也才让癌症治疗的曙光渐渐乍现。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投入标靶药物的研发,不论是药物或是治疗癌症的种类都在逐步增加中。

人类与癌症千年的抗争还未结束,但眼前不再只有一片漆黑;只要我们怀着像是这三位唐奖生医奖得主;以及众多科学家们在面对问题时的科学精神:在谜团与困境中不屈不挠,面临失败时永不放弃,并总是以最大的努力去找寻重要问题的答案。终有一天,我们能击败这个困扰已久的恶梦。

参考数据:

·O’Dwyer, M. E., & Druker, B. J. (2000). STI571: an inhibitor of theBCR-ABL tyrosine kinas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aemia. Thelancet oncology, 1(4), 207-211.

·Patil, N., Abba, M., & Allgayer, H. (2012). Cetuximab and biomarkers in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Biologics: targets & therapy, 6, 221.

·Druker, B. J. (2009).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of imatinib and the future of cancer research. Nature medicine,15(10),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