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联系方式

地 址:江苏省南通市启秀路19号 电 话:0086-513-85051800 传 真:0086-513-85511585 邮 箱: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9月3日脊髓损伤修复的前沿技术进展


发布者:龚佳欢  发布时间:2022-08-28  浏览次数:91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促进“中国脑计划”顺利实施。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党委于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线上交流平台,并献上诚挚节日祝福,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

本届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第四期将于2022年9月3日14:00召开,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主办,活动主题为“脊髓损伤修复的前沿技术进展”,本次会议感谢天桥脑研究院(TCCI)的大力支持!

参会者需注册相关信息后进入直播平台,欢迎评论留言提问题,与会议报告人进行学术交流。

欢迎扫码参与线上专题研讨会!

参会方式:

网页PC端:

海报扫码参会

手机端:

https://m.socraticlab.com.cn/‍user/account?c=poster

点击链接下载APP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彬(主持人) 

南通大学


医学博士,教育部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高校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围绕轴突再生、微环境与功能重塑等神经损伤修复应用基础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被引3000余次,授权专利1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专项课题、纳米专项子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等。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委员、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Engineering、Neural Regen Res、Exp Neurol等杂志编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耀波(主持人) 

苏州大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政协委员、民盟苏州大学委员会副主委、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枢神经环路损伤修复实验室负责人。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技术首席专家。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双创人才”、“双创团队”等。长期致力于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环路重建的机制及关键技术的转化神经科学研究。在《Nat Neurosci》、《Cell Res》、《EMBO J 》等一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主持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获国际及国家专利授权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和会议评审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讯和会议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通讯评审专家、《Experimental Neurology》期刊中枢神经损伤领域主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及神经胶质细胞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理学会干细胞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管理与评估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周峰泉 

浙江大学



周峰泉教授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解剖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神经科学中心经过博士后培训后,于2005-2022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外科及神经科学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终身正教授。2022年7月回国,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再生转化中心负责人。长期致力于神经发育,神经损伤和修复相关的研究工作,尤其在神经再生的分子及细胞机制研究领域具有国际领先地位。曾为50多家学术杂志和世界各地许多基金机构评审文章或基金申请,并从2012起每年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审重点基金,且曾三次回中国担任自然科学基金的海外会审评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毅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原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2014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至2020年间就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Cell、EMBO、Current biology 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与神经轴突再生、脊髓损伤后修复及功能重建相关的研究工作。2021年加入中科院担任中枢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研究组组长。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资助。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朱融融 

同济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并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神经保护学组委员、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致力于“再生修复与纳米材料”领域研究,已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共发表SCI收录文章80余篇,被引频次1500余次,其中10分以上一作/通讯文章8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国际专利1项。荣获2008年上海市晨光学者、2017年国际神经修复学会Raisman青年论坛二等奖、2018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会基础青年研究二等奖、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19年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2019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0年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等荣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绪化 

浙江大学



目前担任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修复中枢神经损伤的基因疗法及组织工程技术、中枢神经环路的功能与脑机接口技术。王教授在哈佛大学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中枢神经修复方面的博士后科研训练,归国加入浙江大学后,组建了由基因疗法、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开展修复脊髓损伤及脑卒中方法与机制前沿科学研究,团队的工作揭示了脊髓皮质脊髓束的工作及再生机制,并发明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有临床转化前景的修复受损脊髓及脑卒中、促进生理功能恢复的新疗法。主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大学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申请专利5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包括顶级科学期刊Cell,Nature,Neuron,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等;曾获得2018 Yongjin Distinguished Research Awar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眭亚楠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副教授,致力于神经调控、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研究。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入职清华大学之前,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提出的安全在线机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独立专题写入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教科书。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因在人工智能与神经工程交叉领域研究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提出的在线学习方法应用获得了2020年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RA最佳论文奖,并在中国和美国成功应用于神经疾病的临床治疗。


来源:神经科学会